作为上述论证的结果(事实上,这是从已知的恒星形成的原理顺推、而不是从现有行星的质量逆推太阳星云的质量),派因(M. R. Pine)设计了若干大质量太阳星云的数值模型。在这些模型中,太阳星云向外延伸到径向距离约为100个天文学单位的地方,并含有两个太阳质量的物质。以一个典型模型为例,其温度在自转轴的邻近约为3000°K,在行星形成区域降至数百度。这些温度比原始恒星际云开始坍缩时的特征温度高出典很多:它们出现在气体收缩的最后阶段,这时,气体的密度相当之高,以致促使气体冷却的辐射不再能够顺利地逃逸。然而,只是在迅速收缩的最后阶段,辐射逃逸才受到阻碍。一旦气体停止收缩——一旦原始太阳星云形成,辐射又能较快地逃逸了。因此,在行星的形成区域,星云仅在数百年或数千年间便丧失其大部分热能。
这样短暂的冷却时间(同形成太阳和行星所需要的时间相比),给大质量星云模型带来了困难。星云随着冷却会变得愈来愈平,最后成为一个很薄的圆盘。若干种薄圆盘已被证明在动力学上是不稳定的:它们趋于变形为棒状的组态。[这种变形很可能是密近双星组(close pairs of double stars)形成的机制,但显然不是太阳系形成的机制]。
对于大质量星云模型,还有另一个时间尺度问题。为使气体能够向中心自转轴收缩,需要把角动量从该轴转移出去,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重要过程大概是高速子午线流,这股气流位于同自转轴平行的平面内,且与中心平面垂直。派因估计,为了把原始太阳星云内部多余的角动量转移出去,所需要的典型时间仅为数千年。慕尼黑的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所的J. Stewart曾证明,气体的扰动在原始太阳星云中必定起着重要的作用,并且可能导致角动量的更加迅速地向外转移。